旧时王爷堂前树(十四):新文化街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的古树

2019-12-17 15:50 阅读(?)评论(0)

 

从上一篇敬谨亲王府(清学部)所在的教育街继续往南走,下一条胡同是新文化街,新文化街“明代称石驸马街,因明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璟府第在此,故名。清代以南沟沿(今佟麟阁路)为界,分称东、西石驸马大街。1969年,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鲁迅,更名为新文化街,……45号北京市一五八中学原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,1923-1926年,鲁迅曾在此任教。校内有‘三·一八’惨案遇难的刘和珍与杨德群烈士墓。53号为新文化街第二小学与新文化街幼儿园,原为清克勤郡王岳讬府第。”(《西城区地名志》)

现在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而且都是中小学,通常情况进不去,我的“旧时王爷堂前树”系列也就写不了它们。不过在这两处国保项目之间,还夹着一处等级最低的西城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“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”,门牌号是47号,现在是个大杂院,可以任人随意出入,近日,我在这个这个大杂院里找到了几棵古树。

说“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”,还得先交代一下克勤郡王府的情况。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“克勤郡王府”,北京市文物局的说明是这样的:


在对这座王府的简要介绍中,有一句王府东路的情况“由五个院落组成,有茶房、大小书房、祠堂等建筑”。

关于西城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的“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”,我没找到官方的正式说明。冯其利先生在《寻访京城清王府》一书中这样介绍克勤郡王府的东路建筑:

东路北部因有三元庵等两座庙宇为邻,故后墙退至与寝殿在一条直线上。东路是东西两院并列,里面又被墙分为五个小院,建筑物与西路类同,仅有房二十余间。

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办的《文津流觞》杂志2013年第3期上刊登有朱默迪的文章《平郡王府》,其中也说到这座王府的东路建筑:

东路则由五个大小院落组成,可能用作茶房、书房、祠堂、花房等,还有护卫、太监、奶妈居住的房屋。

当然看得最清楚的还是《乾隆京城全图》:


现在的大门,估计是民国时期的建筑:


文保牌,钉在门洞的东侧面:


现在这个院子的进深大约有100米左右,最北端恰是如冯其利先生所说“与寝殿在一条直线上”。在进入院子大约40米左右,通道西侧的一个小院里,我找到一棵古柏,二级,编号110102B00689。这棵古柏被小院里房屋的墙围了起来,而且不像通常是被私搭乱建的小房围起来的,是房管部门正式盖的房子,质量很不错,因此它也没有把古柏围进房子里,而是专门给古柏留了一个凹形的空间。


高高的树梢从房顶上冒出来。


这棵古柏的树龄为160年,大致是第十四代郡王庆惠(1842年袭封)和第十五代郡王晋祺(1861年袭封)的年代。

在院子最北端一个基本没有私搭乱建,颇为规整的小院子里,我找到了一棵巨大的白皮松,在北京的胡同院子里极少能见到这么大的白皮松,让我很是诧异。这棵白皮松出地面后就分成了五六个枝杈,每一个枝杈都有三四十厘米粗细,不过树梢部分有点稀疏,我在小院外刚看到时还怀疑是不是古树。这棵白皮松挂着红色的古树标牌,一级,编号110102A00690


这棵古白皮松树龄为330年,如果准确的话,那大致是第五代郡王讷尔福(1687年袭封)的年代。《乾隆京城全图》绘成于1750年,在这张以准确细致著称的中国古代地图上,这棵白皮松所处的位置是王府院子里的一片空地,为什么在这片空地里会种着一棵白皮松?这真是一个谜。大胆推测一下,一是在王府的早期,那片空地曾经有建筑物,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荒弃了,却留下了这棵古白皮松;二是在《乾隆京城全图》绘成之后,郡王府东路北部又进行了新的增建,那时种下了这棵(也许更多)当时已是几十年甚至百年树龄的大树;真相到底如何,也许永远不得而知了。

在这棵古白皮松所在的小院门前西侧,一间私盖的小房子中间,围着一棵较为高大的古柏,从房顶之上的树干粗细推测,应该是棵古柏,但我去了几次,这间小房都没有人,看不到树干上有没有古树标牌,只能存疑。


在这个院子里,还有几棵细一些的柏树,其中多数明显不够古树标准,也有个别的稍粗,但估计也不够标准,就不发了。

这个院子夹在两个全国文保项目之间,本身又是其中一个的组成部分,应该说有很充分的腾退恢复理由,不知何时能够得以腾退,恢复这座王府的全貌。

“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”的古树,到此为止,最后来两幅这几棵古树位置的标示图。

 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9-12-17 16:3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